新华网专访丨高登榜:创新赋能 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世界制造业大会江淮线上经济论坛9月12日在合肥举行。期间,安徽海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登榜就科技创新、绿色制造等话题接受新华网采访。
新华网:“十三五”期间,海螺集团应时而动、顺势而为,赢得先机、取得实效,成为行业领军企业。请问海螺集团是如何围绕实现“一强三冠”和两个“两千亿”的目标奋发作为的?
精彩观点:“紧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步伐,加大在长三角区域投资发展力度,依托区域高精尖技术人才,推进行业前沿技术研究。”
高登榜:我们围绕实现“一强三冠”和两个“两千亿”的目标,重点从五个方面发力。
一是坚持抢抓机遇,着力构建核心市场竞争力。“十三五”以来,海螺一方面把握华东区域整体投资增速相对较好,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市场竞争格局较稳定局面,着力抓好华东这一核心区域市场建设,实现了良好的经营效益。同时,紧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步伐,加大在长三角区域投资发展力度,依托区域高精尖技术人才,推进行业前沿技术研究,伴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海螺也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二是坚持多点发力,着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海螺坚持做优做强水泥主业,并不断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十三五”以来,海螺水泥通过新建、并购、技改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产能规模,积极发展骨料、商品混凝土、装配式建筑等产业,集群化打造了大型水泥工艺技术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商品混凝土、新型添加剂等相关联的产业竞争高地。
目前,海螺年熟料产能已达2.53亿吨、水泥产能3.55亿吨、骨料产能4530万吨,余热发电装机容量1224.86兆瓦、火力发电装机容量174兆瓦。安徽国贸进出口业务、房地产及建筑施工业务稳步增加。海螺型材在做强做优型材主业的同时,加快转型步伐,拓展铝材、聚酯合金建筑模板、家装管材、生态门、地板等关联产业。海螺投资公司作为集团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平台、新产业的孵化器,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业态,发展势头迅速。
三是坚持创新赋能,着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集团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全流程智能化水泥工厂和世界首条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系统,率先实施了安徽省“塑料型材无铅化”科技攻关项目,海螺型材成为行业内第一家全面推行钙锌配方生产的型材企业;水泥矿山无人驾驶项目等创新项目正有序推进,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促进了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有力地支撑和引领了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
四是坚持生态优先,着力引领行业绿色转型。海螺集团一直将环保视作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坚守环境就是效益的理念。“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环保技改资金40多亿元,大力推广应用高效收尘设备、水泥包装发运清洁化运行系统、码头初期雨水收集系统、分级燃烧、高效sncr脱硝和湿法脱硫等环保技术,全面降低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排放,倾力打造一流生态环保企业,各类污染物排放全面优于国家标准。
五是着力擘画海外发展新蓝图。“十三五”以来,海螺集团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在拓展东南亚项目布局的同时,向中亚、非洲挺进,推动产业全球化发展。在实体项目投资建设过程中,海螺输出先进技术、装备和标准,打造标杆工程,大力实施本土化战略,海外项目用工本土化率达到70%以上。
目前,海螺在海外已拥有38家公司、41个项目、11个实体工厂,员工达3700多人,累计投资已超100亿元。海螺多年的海外投资发展实现了与投资国、当地社区的互利共赢。集团连续两年入选中国跨国公司100大榜单。
新华网: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加持企业赋能更具张力。海螺集团如何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和不竭动力?
精彩观点:“以加快‘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绿色、健康、智能、低碳制造为主攻方向,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高登榜:近年来,我们以加快“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绿色、健康、智能、低碳制造为主攻方向,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搭建内部创新体系,用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从2016年开始,集团每两年召开一次科技创新大会,定期召开科技创新重点课题协调会,对创新项目选题方向、申请立项、实施管理、验收与评价、评比奖励、知识产权管理等进行了明确,从制度上完善创新工作保障;从2018年开始,集团陆续下发“海螺工匠”评选和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有关制度办法,全力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营造全员参与的浓厚创新范围。目前,海螺集团有20个重点科技专项计划项目正在推进中,总投入资金达19亿元。海螺各基层单位以劳动模范、海螺工匠为带头人,先后成立了113个创新工作室,创新体系覆盖到基层班组。
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为创新搭建好平台。海螺集团积极与知名高校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2016年,海螺集团与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联合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课题——水泥生产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致力于提升行业制造智能化水平。2017年,海螺与大连理工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创行业二氧化碳捕集的先河。海螺集团还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一大批科技研发项目正加速从实验室走进工厂,变成生产力。
在双轮驱动下,海螺集团建成水泥行业首个全流程智能化工厂,实现智慧操控,以智赋能、以智增效,让主业更优;建成世界水泥行业首个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项目,进一步拓展了高效、绿色、环保的生态产业链。
新华网:海螺集团将如何做好绿色发展的先行者?
精彩观点:“把绿色发展作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立足之本,全力推动生产环节的智能化、绿色化改造。”
高登榜:“十三五”以来,海螺集团将绿色理念贯穿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把绿色发展作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立足之本,全力推动生产环节的智能化、绿色化改造。
集团在企业内部制定了比新国标更加严格的排放控制标准,并将环保工作上升到决定企业生存的高度,不断加大环保治理方面的投入。2018年以来,海螺集团投资6亿元在芜湖海螺试点超低排放项目,不仅重点对水泥生产环节中产生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颗粒物、噪声、粉尘、危废固废进行综合治理,实现污染物超低排放,而且同步实施矿山生态保护和视觉环保,全面打造“花园式”工厂,树立水泥行业绿色新标杆。2019年9月,海螺集团在济宁海螺建设的首个scr脱硝项目投入试运行,根据试运行结果分析,每立方米氮氧化物排放能够控制在90毫克以下,对比国标每年可减排氮氧化物600吨以上,为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依靠长江这条黄金水道,海螺集团奠定了快速发展的基础,海螺也一直默默守护着这条母亲河,致力成为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保护长江的表率。海螺沿江公司努力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绿色和谐企业,把“污水不入江、港区无扬尘、垃圾全回收、沿岸添新绿”作为基本要求,以铜陵海螺公司码头为例,37台收尘器同时运转,所有皮带廊道实现了全封闭,码头上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都会运送到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系统进行无害化处理,日产日清,实现了废弃物和垃圾处理“零残留”。公司通过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雨污集中处理系统、码头岸电系统、装船机环保改造升级等多种方式将环保生态建设延伸到了码头运作的每一道工序。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是守护蓝天白云的重要一环。海螺集团首开业内先河,2017年在白马山水泥厂投资建设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每年可生产3万吨食品级产品和2万吨工业级产品的二氧化碳。同时进一步加快绿色环保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2019年在白马山水泥厂开工建设年产3000吨干冰项目,2020年3月30日“海螺牌”干冰产品正式投放市场,在“绿色生产”的同时,实现“变废为宝”,发挥出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目前,海螺正积极拓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循环清洁能源项目。同时,基于水泥窑这一独特优势,海螺集团建设了行业第一个“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示范项目”,将水泥生产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紧密结合,做到了固废的零排放处理,积极为全国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作出示范。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凯发游戏的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凯发游戏的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凯发游戏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