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稳运行两年多个行业筹谋,全国碳市场扩容在即
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两周年。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此前多次召开“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专项研究”相关工作会议,已公开研究对象包括钢铁、石化、建材行业,此举引发经济社会关注。
碳市场作为碳排放管理的基础性、关键性政策工具,对于落实企业减排责任、发挥碳定价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自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后,交易主体仅有发电行业。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碳市场扩围条件已基本成熟,生态环境部牵头的扩容相关专项研究工作,也将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碳市场体系建设、推动落实“双碳”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时期
当前全国碳市场较为单一、市场覆盖面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碳减排作用。
“对于长期发展而言,单一行业的企业间同质化程度高、风险偏好相似、减排成本相近,难以通过个体减排成本差异形成合理碳价,碳价发现机制未充分发挥,需要行业扩容推动发现合理碳价。”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王科表示,“如果市场扩容,进一步提高全国碳市场纳管的行业类型,丰富参与主体,碳市场覆盖的碳排放总量将大幅提升,配额交易量、配额交易额也将相应提高,碳价格可能发生明显变动,从而使市场影响力显著提高。”
有业内人士坦言:“第一批纳入全国碳排放市场的电力企业因不是完全市场化行业,碳交易市场活跃度不高,发挥市场调节的功能有限。”
扩容问题箭在弦上。王科认为:“一方面,高质量实现碳达峰需对其他行业提出排放约束,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行业均是高能耗、高排放重点行业,其碳排放发展路径将直接影响我国碳排放峰值与碳达峰年份,如期实现高质量碳达峰,需要推动不同行业与领域梯次有序碳达峰;另一方面,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窗口期也在推动全国碳市场扩容,完整的cbam将于2026年生效,2023-2026年为窗口期,初期涵盖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氢六种产品,如果进口商能够证明原产国已经缴纳了碳排放税,则允许扣除排放税额。未来几年将是中国碳市场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关键时期。”
具备条件
总体来看,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全国碳市场启动两年期间运行稳定,已具备扩容的市场条件。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日前公开表示,目前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交易规模逐步扩大,市场流动性有所提升。其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14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4亿吨,累计成交额110亿元。
全国碳市场的制度规则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与初期相比也得到提升。王科表示:“全流程的制度管理体系基本建立,核算、核查、配额分配等制度方法不断优化,有力保障了后续全国碳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与此同时,绿色低碳理念正逐渐被大众接受。“碳市场在全社会树立的'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理念,对促进企业提升减排意识、优化碳资产管理、采取减排措施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王科表示。
“部分电力企业已成立专门的碳资产管理公司或事业部,碳市场推动企业节能减排的效果初步显现。加之近两年全国碳市场及各试点碳市场均稳定运行,各方面的经验日益丰富,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的时机越来越成熟。”南华大学碳中和与核能发展创新研究院院长张彩平举例称,“发电行业在减排技术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推动高效清洁能源的应用和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的发展,可将经验成果惠及其他行业,更好地助力行业进行碳减排。”
逐步扩大
目前,全国碳市场后续将纳入哪些行业尚未明确。王科表示,生态环境部正在七大行业同步开展研究,采取“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的工作模式,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虽然仍处研究阶段,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市场机制功能的发挥将促进扩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但全国碳市场扩容后也将会面临更多制度机制方面的挑战。”
在碳市场方面,张彩平认为,随着更多行业被纳入碳市场,有利于提升碳交易市场的规模和活跃度、促进碳市场的发展和成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交易参与者,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但也要谨防不公平竞争、市场供需关系扭曲和产能外流等问题。“要尽快统一行业标准,例如交易准入制度、审批权限以及准入标准等,优化碳排放市场的交易机制,坚持公平、公开、透明的市场原则,确保企业有效获取市场碳信息,提高交易效率。”
张彩平指出,碳市场对碳排放严格监管,企业将面临成本增加等问题,需要关注被纳入企业的积极性、碳市场交易产品的多样性、市场监管体系的完整性以及价格机制的有效性。
在王科看来,扩容对碳市场监督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完善碳市场监管机制与法规体系,建议尽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碳市场监管机制和法规体系。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凯发游戏的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凯发游戏的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凯发游戏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
- 暂无资料